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点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3、教育目的的根本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其中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未实施)
2、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壬子癸丑学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4、壬成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二、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是:《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51年10月18实施
三、我国首次提出“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学制义务教育”的政策出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免费资料0元领取!!!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表现在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2、连续性、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二、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①专制型②放任型③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三、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四、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
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五、《教育法)》对学生权利的规定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权利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出诉讼的权利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受教育权、姓名权、荣誉权、隐私权以及健康权
六、《教育法》对学生义务的规定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规定
第六章课程
一、课程的四个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
二、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学科课程特点:
(1)主张分科教学,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强调知识本位
(2)强调教材的逻辑组织和训练的价值,重视学科理论知识
(3)重视对未来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活动课程特点: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个性出发设计课程,强调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主张“做中学”,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3)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3、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学校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设置的时段为: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